杜忠晓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完善支持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建议,经研究答复如下:
科技创新是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动力的源泉,我委会同市科技局、市人社局积极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激发创新活力。
一、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推动国企加强产学研合作
结合我市建立校企握手通道工作,推动国企与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一是推动企业积极与天开园企业对接,服务园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渤化集团所属渤化海晶与天开园企业天开集思拓签署技术开发合同,推动相变储能技术在企业盐田养殖池应用场景落地应用;食品集团作为天开应用场景联盟产业链代表单位之一,自2023年签订合作协议以来已先后在水果和鸡蛋保鲜等领域开展协同创新研究。二是推动企业加强与高校的对接合作。组织渤化集团、轨道交通、天津港集团等10家国有企业负责同志共同赴天津大学进行交流座谈,校企双方就科技成果转化、建好交流平台、卓越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达成共识。渤化集团与天津大学签署了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就科研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共同申报创新平台、人才培育与学生就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交通集团所属广通公司与南开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签订战略协议,共同开展车载单北斗定位终端产品,包括人工智能算力提升、单北斗定位服务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项目的研发。三是推动企业加强与驻津科研院所合作,围绕63家国家级驻津院所梳理形成科技成果、人才团队、发展需求、拟与企业合作转化项目等“四个清单”,组织国企积极对接,推动更多科创资源在津聚集、更多科技成果在津转化。
2.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引导国有企业加强内部科技资源整合,积极建设国家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检验检测中心、重点实验室;支持国有科技领军企业整合各类创新资源,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积极承担国家、行业和我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打造国企原创技术策源地。截至目前,市国资委监管国有企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1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2个、重点实验室18个、工程技术中心13个、博士后工作站20个,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3个,其中国家级3个,涉及水利机械、化工材料、生态绿化、信息技术、工程设计、食品等方向。牵头组建市级产业链创新联合体5个,涉及高端装备、信创、轻工和绿色石化产业链。中科曙光、国家超算中心、铁设集团、海洋石油工程公司等国有企业,聚焦工业软件、高性能计算、高性能制造与重大装备、轨道交通运维装备等方面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累计获得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经费支持超过2亿元。
3.健全创新工作考核体系
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营业绩考核中,设置科技工作考核指标,对企业创新投入视同利润在业绩考核中予以加回,对获得科技奖、专利奖等科技工作成绩突出给与加分奖励,推动企业创新创业发展。2024年1-6月,市国资委监管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累计30亿元,同比增长7.1%。今年6月份公布的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中,泰达洁净参与的“聚合物熔体纳米纤维绿色高效制造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今年上半年公布的天津市科学技术奖中,渤化集团、城投集团、轨道交通集团、食品集团、国兴资本所属9家企业荣获天津市科学技术奖9项,为国有企业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树立了典范。如渤化集团技术发明二等奖项目“用于浸没式液冷及精密清洗的高端电子氟化液成套产业化生产技术”累计获得专利127项,其中发明专利33项,目前已在南港工业区实现产业化应用,实现进口替代。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项目“种子乳液法糊树脂生产技术及应用”,成功解决了国内糊树脂不能实现自动清釜和密闭入料的难题,先后被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认定为专有技术,并列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计划推广类技术。
二、积极构建创新生态
1.畅通国有创投机构运行机制工作
市国资委已下放投资管理权限,目前监管一级企业中无创投类企业,创投类企业可按照企业内部决策机制投资或退出项目。2021年市国资委印发了《市管企业中长期激励工作指引(试行)》,包括跟投机制工作指引,对从事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相关业务,或从事地产、基金、投资等高风险业务项目可实施项目跟投。
2.加大科技金融对国有企业创新支持力度
2020年以来我市布局设立了天开园创业种子基金、高成长专项投资、市级天使母基金、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天开科创母基金等政策性科创引导基金,与海河产业基金相衔接,构建起覆盖科技型企业发展全周期的股权投资体系。设立天开九安海河海棠母基金等11基金支,总规模近77亿元。新增设立子基金1支(脑机融合),子基金规模达到21.24亿元。与27家银行建立合作机制,分类推送1.6万余家科技型企业特征信息,推动国家高企贷款余额2812.19亿元、同比增长13.16%,国科小企业贷款余额300.52亿元、同比增长38.09%。
3.加大科技型企业激励机制建设
2021年印发了《市管企业中长期激励工作指引(试行)》,指导企业灵活运用股权、分红、跟投等中长期激励“工具箱”。一是明确重点推动创新业务和高风险领域项目实施跟投,通过跟投提升企业实施业务项目成功率,进一步激发企业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参与跟投的人员包括实施跟投企业中对跟投项目或项目子公司决策、实施起关键作用的员工,以及项目子公司与项目直接相关的重要岗位在职人员。目前力生制药和七一二股份2家科改企业已先行先试,开展项目跟投;二是支持企业实施超额利润分享,由企业综合考虑战略规划、业绩考核指标、历史经营数据和本行业平均利润水平,合理设定目标利润,并以企业实际利润超出目标利润的部分作为超额利润,按约定比例提取超额利润分享额,分配给激励对象,重点向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和关键科研岗位倾斜。目前渤化集团、海河乳业实施了超额利润分享;三是支持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明确企业应当综合考虑职工岗位价值、实际贡献、承担风险和服务年限等因素确定股权和分红激励对象,企业应当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经营效益为目标,坚持增量激励、效益导向的原则,统筹考虑企业经营发展战略、自身效益状况以及人工成本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激励额度。星际空间、双鹤热力、七一二移动实施了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天纺标作为我市国资系统首家开展科技型企业股权激励企业,在国务院国资委“双百”企业的考核评估中,连续三年被评为“标杆”企业。
4.建立健全容错机制
建立健全创投基金容错机制,针对初创期企业投资周期长、经营风险高、不确定性大等特点,在创业种子基金设立方案中明确建立容忍机制,遵循市场运作规律,容忍正常投资风险。在天使母基金管理办法中明确,对子基金出现的亏损,在不涉及违法违规、重大过失和其他道德风险的前提下,对市级天使母基金和子基金的管理人员以及相关监督管理机构和个人等不予追究责任。市国资委党委2023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国资系统企业公职人员干事创业容错纠错机制的实施办法》,从容错条件和情形、容错程序、纠错机制、结果运用等方面制定实施办法,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激发企业各层级和干部职工积极性,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攻坚。
三、加强创新人才引育
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一是营造人才政策环境。围绕培养、开发、引进、流动、使用、评价、激励、服务等各个环节,出台《天津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为人才在津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法治保障。面向长芦汉沽盐场有限责任公司、渤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国有企业开展《条例》政策宣讲会,帮助企业解决招才引智方面的难点堵点问题;二是加快优秀人才引进。围绕我市国有重点企业人才需求,市人社局组织企业赴我市5所高校开展双“一流”校园招聘活动,提供重点岗位2.3万余个,组织45家重点用人单位赴西安交通大学开展海“河英才·津门为开”轻骑兵招才引智活动,提供岗位1600余个,截至7月底,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累计引进人才49.4万人,平均年龄32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占比26%。市国资委组织相关重点监管企业组建国资系统“轻骑兵”招才引智队伍,有计划分批次深入我市和国内“双一流”高校直接引才,今年招聘高校毕业生1359人,为持续做大国资国企人才“蓄水池”奠定基础;三是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
2.加强高端人才培育
市人社局支持海河乳品有限公司等78家单位、津安热电有限公司等12家单位,新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上半年全市招收博士后262人,达到全年目标65.5%。161人入选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资助项目,创历史新高。建设1个国家级公共实训中心、18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45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选拔天纺标检测认证股份有限公司赵博山、天津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田立虎等10名优秀技术技能人才荣获第四届“海河工匠”称号,累计选拔表彰40人。市国资委大力推进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截至6月底,国资系统向市委组织部等相关人才平台共推荐10人次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海外工程技术人员,其中2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成功与重点企业签约,国资系统海外引才工作取得新突破。
3.加强人才评价激励
一是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开展科创企业评职称专项服务活动,已累计服务157家科技企业1492名人才。坚持“破四唯、立新标”,向海河实验室下放职称评审权,实行“六单一顶格”授权改革措施,目前已在3家单位试点。在滨海新区设立全国首个石油石化职称自主评委会。实施“科创企业评职称”专项服务,创新提出“一企一评”、企业家“一单举荐”、代表性成果“一票决定”、网上申报“一次不跑”的“四个一”服务模式,支持华海清科、云圣智能等76家企业1218人完成职称评价;二是拓展新兴产业人才发展通道。实施数字经济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育项目,组成全国首个数字人才产教培融合“订单班”,发放全国首张智能制造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并实现职称证书“双证”联发。累计支持1.6万余名科研人员通过离岗创办企业、兼职创新等方式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4.强化人才服务保障
建立重点联系服务机制,聚焦关键少数、关键难题,为国有等重点企业、龙头企业及其领军高端人才提供主动服务、专属服务。新认定14家市级人才公寓,累计160多万平米,满足引进人才阶段性周转住房需求。落实“海河英才”卡制度,截至7月底,为393名高端人才发卡,为人才在子女入学、配偶就业、住房安居、医疗健康等方面提供专属服务。
下一步将发挥好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作用,服务本市国有企业创新发展
一是深化科技型企业培育工作,建立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库,壮大科技型企业队伍,发挥重大创新项目对国有企业创新的支持作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打好基础;
二是加强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组织企业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优势产业,制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努力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
三是着力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引导社会资本设立一批专注于研发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发展的功能性子基金;
四是加强政策支持,推动研发投入后补助、贷款奖励、重大创新项目支持、中长期激励等政策协同发力,鼓励企业引进的高端人才申请“海河英才”卡,享受子女入学、就医就业、小客车指标、购房落户等配套服务。
2024年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