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农交所:以产权流转激活乡村“沉睡资产”
文章来源: 天津日报
发布时间:2025-04-03 17:20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擘画新蓝图。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深化农村改革来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强调要在承包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这“三块地”上进一步下功夫,引导、鼓励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入乡村振兴的各个领域,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培育和构建机制,一场以“城乡对话”为实景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天津农村产权交易所(以下简称“天津农交所”)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创新引领,交易额屡创新高。眼下,迎着和煦春风,肩负成为农村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创造城乡融合新鲜经验的重要抓手、推进农村全面从严治党和加强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的使命,该交易所又满怀信心地投入改革创新的新征程。 在渤海之滨的津沽大地,一场以“产权流转”为抓手的城乡融合实践正迸发蓬勃生机。2024年,天津农交所交出一份亮眼答卷:全年交易额突破160亿元,带动农民增收超15亿元,投资人遍布全国32个省级行政区。新的一年,相关数据还在稳健上扬。这个扎根基层的要素交易平台,如何让农村“沉睡资产”焕发新生?交易额迭创新高
去年夏天以来,蓟州区官庄镇溪云渡迎来一波波游客,住民宿院落,赏山野风情。几年前,那里还是一片“荒”着的闲置农房,是天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这片土地发生了蝶变。 溪云渡的开发分两期,一期把9个闲置农房打造成中高端民宿院落;二期是在近百个闲置农房及千亩山林、废弃矿坑上“做文章”,对整个片区进行综合开发,使之成为风景如画的休闲农文旅目的地。 其间,村民们通过村集体牵头,在天津农交所平台把长期闲置不住的农房使用权流转给了溪云渡项目的运营公司。他们除了农房流转收入外,还可以在民宿务工,种植养殖的特色农产品也可以通过民宿销售给市民游客,获得多重收益。村集体则参股民宿运营,每年有一定的分红,实现了多方共赢。 作为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省试点,天津农交所成交规模近8年年均增长超50%,2024年完成交易8531笔,合同总额同比激增53%,交易规模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一。自成立以来累计成交额555.34亿元。这背后,是85.21%的成交率和8.28%的溢价率支撑起的市场活力。 天津农交所还积极“走出去”,开展跨区域协作。从新疆沙湾到山东禹城,从青海黄南到甘肃全省,“天津方案”正在全国多地开花结果,累计促成跨区域交易3.18亿元。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庞各庄乡阚田村8户8套闲置农房在天津农交所挂牌流转,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首个农村产权跨省交易项目。这种“平台输出+要素联动”的模式,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鲜活样本。 交易规模扩大的同时,该交易所吸引的投资人范围也在不断拓宽。在累计近3万宗交易中,外地投资人贡献了118亿元,西藏、澳门成为全国仅存的未覆盖区域。金融创新破瓶颈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令人欣慰的是,天津农交所面对农村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已亮出创新组合拳,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举措。 东信国际花卉产业园区就是金融创新的受益方。去年3月,东丽区67万平方米的农业设施大棚及配套土地经营权的流转项目,以12.99亿元的交易金额一度刷新了天津农交所单笔项目成交纪录。与传统的抵押融资不同,此次天津农商银行、渤海银行依托天津农交所出具的交易鉴证书,联手给出了银团授信。这笔宝贵的资金“活水”主要用于打造“数字+设施”的智慧农业体系,发展农业平台经济。 无独有偶,同样是依托天津农交所的交易鉴证,武清区土地经营权流转项目也喜获8000万元融资支持。 据悉,“鉴证贷”系列产品是将土地流转信息上链赋码,实现“交易鉴证书即信用凭证”的突破。截至2024年底,该产品已撬动69.41亿元融资,其中为新型经营主体发放的4.8亿元经营贷,解了他们对于资金的燃眉之急。 在投标保证金领域,电子保函的创新更具普惠价值。众所周知,招投标项目保证金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且一般会冻结一到三个月,对小微企业来说可是不小的负担。他们如果使用天津农交所开立的投标保证金保单保函,就无需抵押、无需反担保、无需冻结资金,实实在在减了压。2024年,天津农交所通过引入银行、保险机构,累计为906个项目释放2.07亿元资金压力。“以前投标要垫资,现在手机点一点就能出保函。”参与某水利项目投标的一家建筑公司负责人说。这项创新入选了天津国资国企社会责任蓝皮书“十佳案例”。数字赋能探新路
眼下,如何推动“三农”工作数字化转型是个时代命题。天津农交所与市农业农村委、武清区共同打造了全国首个“农村土地流转信用评价模型”,推动数据要素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取得了切实成效。 “此前,由于获取成本高、没有统一的整合平台,缺少针对农村群体的信用评价模型,金融机构要花很长时间逐个核实贷款主体各项信息,还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增加了贷款风险。”武清区数据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评价模型是以市农业农村委持有的大数据为基础,同时集成了天津农交所的历史成交数据,基于土地流转实际情况构建的数据模型,包含流转过程中涉及的农地面积、权属、交易主体等,为土地流转的规范化、数字化管理提供基础。 武清区的村民姚先生就尝到了该评价模型的“甜头”。他通过天津农交所平台竞价成交了约47.7亩农地经营权,合同总金额21.70万元,相关成交信息直接被收入评价模型。此后在经营过程中,他遇到资金短缺,想用农地经营权向银行申请贷款,没想到短短2个工作日就批下来了! 去年,天津农交所还研发上线了“乡村振兴智慧招商服务平台”,这个集合产业规划、招商导航、生产力分布三大功能的智慧中枢,全年盘活集体资产69.97亿元,为“三农”融资69.41亿元。 此外,该交易所还建立了“线上直播+线下沙龙”双轮驱动的项目路演机制,全年174宗重点项目实现精准对接。“制度+科技”守护农民钱袋子
在激活市场的同时,天津农交所始终筑牢制度防线。连续三年开展的集体经济合同清理行动,累计追回欠款2.94亿元。2024年在全国率先推出的财资管理平台,已在东丽、武清、宝坻、宁河、西青等5个涉农区实现利率招标、代理记账、审计评估等专业化服务,用“制度+科技”守护集体钱袋子。 闲置农房盘活严守“两不准、三不批、四禁止”红线,林权流转建立分级审查机制,股权变更实行“三级联审”。 打铁还需自身硬,天津农交所对内严格遵守“两个不允许”,即不允许亲属或特定关系人参与产权交易相关业务、不允许为交易双方指定会员机构,这些硬约束换来了软环境——全年土地流转纠纷大幅下降,投资人满意度不断攀升,做到了“规范不是限制发展,而是为改革保驾护航”。绘制城乡融合新图景
天津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6个整镇试点。有序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深化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建设,盘活农村各类闲置资源资产,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站在新起点,天津农交所瞄准新目标,开启新征程,致力于为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和“三新”“三量”工作持续提供有力支撑。 该交易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要重点做好如下工作:一是进一步盘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二是坚持“走出去”,积极构建辐射京津冀、面向全国的交易服务平台;三是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开发及交易路径;四是推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我们不仅要当资产交易的‘红娘’,更要成为城乡要素融通的‘超级连接器’。”该负责人表示,力争在“十五五”期间建成辐射全国的农村要素配置综合服务平台,为新时代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天津智慧。
记者手记:在这片改革热土上,农村产权流转已超越简单的交易行为,正演变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系统工程。当沉睡的资源被唤醒,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创新机制的构建、发展理念的升级。天津农交所正在转型成为农村要素配置综合服务商,其实践表明: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既要激活市场的力量,也要守住改革的底线,更需要开拓创新的勇气。这种平衡之道,或许正是破解“三农”难题的关键密钥。